banner
CG艺术实验室

CG艺术实验室

数字艺术 / 视觉设计 / 技术分享 / 知识管理
tg_channel
facebook
x
github
bilibili
zhihu
email

碎片寫作——建立一具思維標本

前言#

自學一個領域的技藝,就像是在「摸石頭過河」。

當你自學了幾個不同領域的技藝後,你會明顯感受到,幾乎任何領域的能力提升都是緩慢的,包括繪畫、設計動畫、剪輯視頻、編寫代碼、寫文章、養魚、種花、做飯,但通常都會有一個臺階,登上這個臺階後就會感到輕鬆了。

在還沒登上那個臺階之前,你還在「找石頭」,登上臺階感到輕鬆的時候,是「找到了幾塊石頭」,隱約發現了一些「石頭」擺放的規律。

這次讓我感到輕鬆一些的是寫作,寫作開始變得像建立一具思維標本。

再談碎片化#

之前在放鬆的逆向燒腦打造第二大腦中我有談到碎片化信息帶來的危害,但是碎片化本身並不是一無是處的。我想,既然它在獲取信息時可以給人帶來減壓的感受,為什麼在創作的時候不可以呢?

實現這一想法,得感謝偉大的 [Git](Git (git-scm.com))。因為 Git 是我目前使用過最先進的碎片化創作系統

image

大概半年前左右,我將自己的筆記系統鏈接到 GitHub,每次修改完善都會有完整的記錄和備份。在學習和使用 Git 的過程中,慢慢體會 Git 的設計理念。之後,我對創作、項目管理和工作流優化開始有了新的認識。我當然不是職業程序員,但通過機緣巧合,參與過多次開發 App 的經歷,讓我認識程序世界的思考方式同樣適用於寫作。(哦對了,書法可不算寫作,它依然屬於視覺創作,我把它歸為繪畫。)

Git 的設計理念#

Git 的設計理念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 版本控制
  • 分支管理
  • 協作與合併
  • 記錄和註釋
  • 追蹤問題和修復
  • 備份同步

以上是基於編程目的的解決方案,如果換成以個人寫作為目的。顯然「協作與合併」、「記錄和註釋」、「追蹤問題和修復」是可以暫時忽略的。原因很簡單,目前我們不是在營運一個編輯部。寫作的主要目的還是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
所以,我們只需要專注於:

  • 版本控制
  • 分支管理
  • 備份同步

在深入分析之前,需要有一個前置理念,即文字創作也是一種編程。文章和書籍類似人腦可以運行的程序,區別在於人有選擇是否執行的自由,機器別無選擇。

我發現從這個角度去看,會更容易理解一些。

版本控制#

Git 管理的基本單位是「倉庫」,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項目文件夾。

版本控制是 Git 最重要的設計理念核心,本質上就是全盤記錄這個項目文件夾內發生的一切變化。

像 Git 一樣,你可以使用版本控制系統(如 Git 本身、GitHub、GitLab 等)來跟踪你的文檔版本。每次編輯或重大修改後,提交一個新版本,這樣你就可以隨時回滾到之前的版本。可以說,在 Git 中,沒有「刪除」的概念。就像 Mac 中的時間機器,回退到任意時刻,當然可以把之前刪除的內容隨時添加回來。
image

分支管理#

Git 的分支管理功能可以幫助你在寫作過程中嘗試新的想法、結構或風格,而不會影響到主線版本文檔。你可以創建新的分支進行實驗性的修改,然後根據需要合併回主分支,或者保留分支作為備選方案。
除了創作階段,也可以用在分發階段。
例如,當你想寫的內容需要發布到不同的平台,完全可以根據不同平台的讀者特點去創建不同的分支,而不是在主分支下創建多個版本。
目前,我還沒用到太多分支管理的功能,因為目前發布的平台僅限個人網站xlog知乎,數量依然可控。

備份同步#

顧名思義,可以在任意平台上隨時記錄、整理、完善文字內容。在 Git 中,你可以將倉庫推送到遠程服務器上,也可以選擇搭建自己的服務器,以便在不同設備之間同步寫作進度,並作為備份存儲。這樣即使本地計算機損壞或丟失,你的寫作內容仍然安全地存儲在遠程倉庫中。
image

碎片化寫作#

在我看來,碎片化寫作一篇文章,就是在建立一具思維標本。
將一篇文章看成一具標本之後,通過不斷摸索嘗試,目前我實踐下來大致有以下步驟:

  • 撿骨頭
  • 搭建骨架
  • 組裝完整
  • 持續完善

撿骨頭#

事先隨意列舉思維碎片,也就是感興趣去寫的主題,可以是書上的一段話,可以是一句聊天回復,甚至兩三個詞彙。比如這一篇的主題,就是起床後坐在馬桶上的靈光一現。這便是「第一塊骨頭」。

image

5 天之後,骨頭收集的差不多,才正式創建草稿,決定把它寫完。
image

如果一篇文章像一隻活物,這些片段即散落的骨頭,隨後再逐步填充血肉,構成段落。段落本身就是一節「中文代碼片段」,自然可以版本迭代。

只有骨頭的階段,要緊的是耐心,一地的骨頭無法自己生長,都在等著你去組裝。如果著急著今天就非得拼成一個玩意兒,它也是一個四不像的骨頭架子。不如,拿起一個骨頭慢慢端詳,看看它像什麼生物的骨頭,然後看它可能屬於頭、身體還是四肢,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就會有很多疑問來驅動你去查找相關的信息。目前無需強迫自己去寫完整。

不強迫寫完整還有一個原因。敲鍵盤的時候會產生很多新的構思,不必求一氣呵成。不動手寫你根本想不到自己還會有那麼多想法,有時甚至是會詞窮的。其實跟畫畫一樣,給自己留一些閒筆,不需要畫完。慢慢的,這些段落,有的需要合併,有的需要分解。最終編織成一張網,邏輯連貫,即筋骨血肉構造成型。宛如一隻生物。

當其中一個片段可以相對完整說清楚一個小問題的時候,其實已經滿足發布短文的條件,這個時候不用在意詞藻是否華麗,只需滿足:

  • 語句通順沒錯字,具有基本的可讀性。
  • 清晰的觀點和思考。

當這些小的片段出具規模,就可以嘗試搭建骨架了。

搭建骨架#

骨頭當然要拼成骨架才有得瞧,所謂骨架,即文章的目錄。

梳理目錄,就是把各個部分組裝成一個完整的形態的過程。如果你寫的不是詩歌散文,就必須注意一下目錄的標題排列是否符合基本邏輯。不然,這個「骨架」便不會牢固,經不住推敲。

這裡有兩種思路可以參考:

  • 建築師思維:如果腦子快一些,你可能一開始就有明確清晰的大章節規劃,那麼很可能你一開始就已經進入了搭建骨架的階段。
  • 考古學家思維:你更喜歡從某個局部入手,甚至只是一塊「骨頭」。慢慢發掘出整個內容的全貌。

以上兩種思路沒有優劣之分,各有利弊。

組裝完整#

組裝意味著,內容整體的框架已經讓人可以看出你的思維標本屬於什麼「物種」,它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下跑的。也就是說,必須有一個可以統領全局的主題。

比如,你現在看的這篇,統領全局的主題顯然不是「Git」,不是「思維標本」,而是「碎片寫作」。

完整意味著,這具思維標本若是一隻鳥,那麼必然有一對翅膀和羽毛;若是一條魚,必然有魚鱗和鰓。也就是說,必須具備和主題直接相關的話題。

達到完整,才能談完善。

持續完善#

完善,即完善闡述的視角,案例的質量和數量等各個方面,不是去揪住一句話的用詞和語氣,交給電腦自動的語法拼寫檢查就好。

我特別喜歡村上春樹說的:

太緊的螺絲拧鬆一點,太鬆的螺絲拧緊一點。

總的來說,碎片化寫作就像是一種構建思維標本的藝術。它不僅讓我能夠並發 N 個創意和想法,同時更加系統地捕捉和整理自己的思考,將其轉化為具有長時效性的文字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也深化了對創作過程的理解和認知。

完善,不必完美。
單獨去看,任何生命形態都是不完美的。不完美,才可持續。
整體去看,完美的是進化演變的過程,是從條件發生改變,到進化方向改變中生命做出的每一步細微決定。

大自然從創世之初就在展示著,何為最佳創作狀態。


文章首發在:CGARTLAB ,歡迎 免費郵件訂閱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